心血管疾病是常見病多發病。以心肌梗死為例其特點是發病急病情重,搶救生命的關鍵是早診斷早治療。
權威心臟病專家Rawies J. 認為“AMI后 <1 h 內得到治療死亡率約為1%,發病后 6 h 得到治療,死亡率約為10~12%,假定呈線性關系,則每耽誤 30 min 死亡率約增加1%。”因此心梗的診治時間就是生命。
傳統的實驗診斷常用肌鈣蛋白(cTnI)、肌紅蛋白(MYO)、肌酸激酶(CK-MB)作為心梗的輔助診斷指標。
近年心型脂肪酸結合蛋白(H-FABP)新試驗,可在心梗發生后0.5-3h就開始增高,是早發現的慧眼指標對心梗的早期診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
本文主要介紹(H-FABP)的臨床意義,由于心梗等心血管病的多樣性和多變性,發病不是孤立的?;橐蚬沂芏喾N因素的影響,也沒有一個實驗指標能反應全面的,因此對心血管疾病從預防到診斷治療密切相關的HsCRP、SAA、NT-proBNP、D-Dimer,心肌三項等八大指標的臨床協同和互補性同時作簡要介紹。
心型脂肪酸結合蛋白
(H-FABP)心梗早期診斷的慧眼指標
所謂慧眼就是其它指標不具備的早期診斷價值。健康人群:0-5.5ng/ml,近年已成為國內外關注的心肌損傷標志物之一。
H-FABP的分子量很小,可以快速釋放入血,最快在心肌損傷30min時血液中可檢出,H-FABP在非心肌組織當中表達極低或不表達,由于心肌細胞對缺血缺氧的高度敏感,動員脂肪酸供能,導致了心肌細胞中的H-FABP迅速升高 。
上圖顯示了H-FABP在心肌發生損傷后在血液中出現的時間最早、濃度最高,因此在臨床上可用于:
1)早期診斷心肌梗死
H-FABP最快可以在心肌損傷30min時在血液中檢出6h內實現診斷治療。在AMI發生2h有高達43.5%的患者血液中H-FABP陽性;釋放后24h恢復正常,可以用于AMI病程中有無再梗死以及梗死有無擴展的判斷。
2)評估心肌梗死面積(值大量升高與梗死面積有良好相關性);
3)評估再灌注損傷 (溶栓后30分鐘與治療前比,升高1.5倍判定再灌注的準確率為100%);
4)心力衰竭嚴重程度及預后評估
H-FABP濃度與心力衰竭程度呈正相關:心功能越差,H-FABP 升高的比例越高;
5)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中的應用
I-FABP在急性冠脈綜合癥(尤其是胸痛發作6小時內)的一個高敏的早期標志物,心肌缺血性損傷出現后,H-FABP在胸痛發作后1-3小時發病早期即迅速釋放,在血液中被發現,6-8小時達到峰值而且血漿水平在24-30小時內恢復正常。
H-FABP與心肌三項 (cTnI、MYO、CK-MB)
心肌三項 (cTnI、MYO、CK-MB)是心梗輔助診斷最常用的指標,cTnI與H-FABP聯合應用更增強對心梗診斷的敏感性、特異性;心肌細胞損傷后4~6h外周血中出現cTnⅠ升高,12~24h達峰值,增高可持續3~10d,覆蓋并跨越了CK-MB的診斷窗口期,cTnI僅存在心肌細胞中,在骨骼肌受損時無交叉反應,因此特異性和敏感度高,為AMI的診斷“金標準”。
在發病12~72h,cTnI敏感度達100%(診斷時間窗口較H-FABP更長) ,72~150h為70%。
而發病12h,肌紅蛋白敏感度開始下降,到24h已不能用于診斷。
與MYO組合可區分心肌或骨骼肌損傷、腎衰可引起Myo升高。Mb /H-FABP比值對鑒別損傷更有意義通常心梗病人比值為0 ~ 5;而骨骼肌損傷比值為20 ~ 70可有效鑒別。但亦有作者認為骨骼肌也存在H-FABP,在腎功能不全時亦有影響。
I-FABP與NT-proBNP
H-FABP與NT-proBNP (N末端B型利鈉肽)聯檢可增強對心衰診斷的敏感性和特異性。
心力衰竭通俗地講就是多種原因導致心臟無力干活時, 血液不能有效地送至全身,是各種心臟病發展到終未期的臨床綜合癥狀,是心血管疾病導致死亡原因的“頭號殺手”。
美國FDA建議正常人群NT-proBNP的參考值為:
75歲以下者<125pg/ml,
75歲或以上者<450pg/ml。
當50歲以下成人血漿NT-proBNP濃度>450 ng/L,
50-75歲>900 ng/L,
75歲以上>1800 ng/L時,應診斷為急性心衰。
I-FABP與NT-proBNP聯檢既可輔助診斷心衰,H-FABP水平升高與心衰有明顯的關聯性可提示預后不好,對心衰的早期診斷、心功能及預后評價有重要意義。
Komanura等發現H-FABP>5.4ug/L病人生存期明顯降低。
D-二聚體指標血栓性疾病輔助診斷治療的重要試驗
心血管疾病中血栓病占了很大的比重,例如靜脈血栓、肺栓塞、DIC、心梗和腦梗等。D-二聚體正常參考值<0.3mg/L,檢測時間要求強,是臨床輔助診斷搶救生命的重要指標!臨床應用主要是二個方面:
血栓性疾病的輔助診斷,較血小板等指標有更高的敏感性和極佳的陰性預測能力對血栓形成陰性排除的價值更大。
血栓形成后,腎功正常時,循環中的D-二聚體半衰期約6h;影響因素:血栓的機化、陳舊性血栓或被包裹將影響溶栓效果致結果不增高。
溶栓藥物應用劑量的指導指標。D-D變化的基本規律:增高→溶栓后→更高→降低(伴臨床癥狀好轉);持續高值溶栓藥劑量不夠或不敏感;正常后又開始增高,又有新血栓形成。